top of page

在灰燼中尋找屬於臺灣歷史的音符——作曲家王樂倫談〈火焰裡的容顏〉

歐普思音樂藝術 / 2023-12-15


由黃韻怡與陳永禎兩位鋼琴家所帶來的《幻舞雙琴》音樂會,將在2023年的演出計畫中首演臺灣作曲家王樂倫的作品——〈火焰裡的容顏〉。本首作品選自於《尋找阿里山的聲音》人文篇五首作品中之其中一首,也是唯一的一首鋼琴四手聯彈作品,同時亦可以雙鋼琴方式演出。《尋找阿里山的聲音》計畫源於陳澄波基金會於 2018 年的邀請,作曲家王樂倫與多位藝術工作者一行人前至阿里山,嘗試重新認識那裡曾經所發生的一切,也期待未來能將阿里山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而貢獻一點力量。




▲ 圖:臺灣當代作曲家王樂倫,擅長於融合東方文學、繪畫及舞蹈等綜合性藝術之創作。



王樂倫是一位擅長於融合東方文學、繪畫及舞蹈等綜合性藝術之創作的現代作曲家,他表示這首〈火焰裡的容顏〉,靈感源於阿里山沼平車站大火的歷史故事。阿里山沼平車站在 1976 年 11 月 9 日的一場大火後整個商店區夷為平地,現在已成為一個紀念公園。所謂的阿里山人除了原本居住在山上的鄒族人外,還有曾經參與阿里山伐木開拓與運輸開發,最後在阿里山定居下來的漢人。隨著二戰後日本人的撤退,阿里山逐漸在社會變遷下成為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樣貌─阿里山森林遊樂區,而在文化歷史價值、生態環境保護、以及觀光經濟發展的考量下,阿里山一直都存在著諸多的爭論。其中牽扯了當地開墾阿里山的漢人與國民政府對阿里山開發政策上的衝突,這對阿里山人來說,更是時代悲劇中的印記,也是政府很不想去碰觸的議題。


導演齊柏林空拍下的阿里山,有屏氣凝神的美,也有過度開發後的哀傷。阿里山人在居住的沼平聚落發生的三次大火下,離開了原居住地,見證了這場悲情的歷史。不僅只有用文字、圖片來表達對於過去的追憶,作曲家也希望聽者能夠透過音樂,讓人們感受到這段歷史的深沉和豐富,同時也是對未來的期許。此樂曲在最後呈現出,在大火吞噬後得到的另一種無奈與接受,甚至是一種悲劇性的妥協。


藉由本次音樂會前夕,歐普思音樂藝術有機會可以與作曲家王樂倫老師進一步的訪談,希望將這一部作品的內涵與意義分享給更多人,也藉由音樂的力量讓大家在臺灣的歷史事件中反思。


以下為文字訪談內容:


問:請問您本人跟阿里山是否有特殊的連結或關係?


王:這源自於2014年與陳澄波基金會結下的緣分,當時基金會委託音樂家蘇文慶老師與鄭翠頻老師製作「北回歸線下的油彩」,我個人有幸參加了這次的音樂創作,也開啟了我對嘉義這塊土地的感情。接連的幾次合作後,基金會董事長陳立栢先生邀請一群藝術工作者一探阿里山的美與故事,在多次深入瞭解這裡豐富的人文與地景後,更加燃起我對阿里山欲登錄世界遺產而努力的方向。



問:在這首〈火焰裡的容顏〉作品中,我們從創作理念得知樂曲所描述的是1976年阿里山的那一場大火所帶來無奈與妥協的歷史傷痕。請問您在樂曲中是否有藉由特別的動機或是手法來描繪相應的情景?


王:樂曲除了描述那場不幸的大火外,主要也是控訴阿里山那段受殖民與二戰影響的歷史。音樂的主題在哀愁中又充滿著悲憤的力量,以雙鋼琴對話的方式,像似糾纏又理不清的困境,不斷突顯資源的掠奪與資本主義擴張的罪行,直到大火肆虐而灰燼散落。曲末音樂回到一個較為沈澱的氛圍,甚至停在充滿希望的大調上,強調人的心應當如同這塊土地一樣,緩慢卻堅毅的回到祂該有的面貌,而放下所有的貪婪與仇恨。



問:樂曲似乎結束在一個無奈被迫妥協的心境中,從作曲家的角度來說,您會希望聽眾如何從音樂去感受這一個作品或這段歷史?或是說您希望這個作品可以為臺灣帶來什麼啟發?


王:我希望聽眾就是隨著音樂憂傷的曲調,去感受我們人類是如何對大自然環境產生影響,每每等到土地無情的憤怒後,我們才警覺自己的無知,而人類是否感受到這個反省機會呢?我同時也藉由音樂的力量呼籲大家,一起愛護這塊美麗的土地,一起為推動阿里山登錄聯合國世界遺產而努力!




留法鋼琴家黃韻怡與旅美鋼琴家陳永禎兩人為多年好友,今年將再次攜手合作,帶來以「幻舞雙琴」為題的音樂會,於12月24日在國家兩廳院演奏廳登場,將世界首演作曲家王樂倫的《火焰裡的容顏》,此外也將安排德布西《林達拉哈花園》,米堯《丑角》、拉威爾《圓舞曲》、普朗克《奏鳴曲》、皮亞佐拉《自由探戈》、《再會諾尼諾》與《我是瑪麗亞》等,期待以雙鋼琴與四手聯彈的形式帶給大家難忘的音樂之旅。


 

〖幻舞雙琴-黃韻怡 × 陳永禎 2023雙鋼琴音樂會〗

2023.12.24(日)19:30 國家兩廳院 演奏廳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