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打開塵封在 History 的 Herstory ── 旅德青年鋼琴家楊秉逸展現音樂女力

歐普思專文報導 / 2023-08-24


台灣旅德青年鋼琴家楊秉逸在睽違七年之後,再次舉辦個人鋼琴獨奏會,本次楊秉逸特別安排演奏三位19、20世紀女性作曲家的鋼琴作品,包括美國的比奇夫人 (Amy Beach)《巴爾幹主題變奏》、法國的路易絲.法倫克 (Louise Farrenc)《俄羅斯詠嘆調變奏曲》和《董尼采第歌劇「安娜波蕾娜」傑出變奏曲》,以及觀眾熟悉德國的克拉拉.舒曼 (Clara Schumann)《G小調鋼琴奏鳴曲》,希望透過此場音樂會能讓觀眾更加認識浪漫樂派優秀的女性音樂家,藉由音樂讓世人更能感受女性所特有的豐沛感情。


圖:三位女性作曲家,分別為路易絲.法倫克(左)、克拉拉.舒曼(中)、艾米・比奇(右)

這三位女性作曲家的共通點都是在幼年就展現極優異的音樂天賦,在鋼琴演奏上也都具有高超的技巧。克拉拉‧舒曼自幼便是位音樂天才兒童,爾後與羅伯特‧舒曼的苦戀過程更是轟動一時,婚後的克拉拉為了全力支持丈夫的音樂創作事業及照顧八名小孩,身心與經濟的壓力全都由她一肩扛起,在這樣情形下她仍持續創作,直到舒曼住進精神病院才幾近封筆。同樣也是鋼琴天才兒童的比奇夫人,18歲結婚前已於美國各大音樂廳登場,與當時知名指揮及樂團合作演出,婚後身為波士頓名醫的丈夫不希望妻子拋頭露臉上台,轉而鼓勵她從事創作,此後只能偶爾在上流社會圈舉辦小型慈善募款音樂會中演出,收入還得悉數捐出,直到丈夫過世才重新站上舞台,更登上歐洲各大城市演出,同時也在作曲領域教學與著書立說,提攜後進。


相較於前兩位音樂家,在展現本身的音樂天賦時,仍間容於符合所謂傳統女性美德為家庭奉獻一切,路易絲.法倫克可排入近代女權人士的先行者之列了。這位法國作曲家和鋼琴家,身處在19世紀時就致力為平等而奮鬥,可說是讓現代社會能更加美好貢獻出許多心力,這樣的成就讓我們不應該只認識法國的男性音樂家,如聖桑、德布西、拉威爾等等。路易絲.法倫克出生於一個繪畫與雕塑的藝術家庭。她從小就學習鋼琴,她的才華受到克萊門蒂 (Clementi) 和胡麥爾 (Hummel) 等人的認可和鼓勵。在對作曲產生興趣後,她在15歲時申請進入了享有盛譽的巴黎音樂學院 (Conservatoire de Paris),現在看來很可笑的是,當時女子禁止到正規課堂上客,僅能讓教授私下授課。完成學業後,法倫克開始了她的演奏家生涯,此段時間累積了不少的名聲,於是在1842年她成為了19世紀巴黎音樂學院唯一女性教授,同時也是整個19世紀唯一女性教授。她在音樂學院任職30年,在此期間她成為了歐洲最優秀的鋼琴教授之一。當時在作曲方面沒有像其他男性作曲家同行那樣受歡迎,但法倫克從未放棄,她努力創作了大型的交響曲和序曲。然而,在室內樂的領域讓她嶄露頭角,她的兩首鋼琴五重奏在巴黎的評論家中得到高度讚譽,在1861年和1869年分別贏得了沙提爾獎 (Chartier Prize)。

雖然在音樂上她成功了,但是儘管她寫出了所有這些受讚譽的音樂,但身為女性的路易絲.法倫克的報酬卻遠遠低於音樂學院的男性教授。她想改變這一點,於是她開始為平等而奮鬥,經常去向當局抗議,努力爭取近十年的時間仍未果。她同時也持續努力創作,讓自己的音樂代表她發聲,當她的室內樂作品 《九重奏》 (Nonet) 首演獲得格外成功後,她再次要求與男性同行享有相同的報酬,而這次終於被批准了,因為她這部傑作讓當時最知名的小提琴演奏家姚阿幸 (Joseph Joachim) 擔綱演出,有名家加持的作品,想必當下所有男性教授也不得不臣服了。

令人惋惜的是,儘管路易絲.法倫克最終贏得了她那個時代最傑出作曲家們的尊敬,但在她去世後,以男性為主的音樂界仍無視她作品的價值,不論是在她演出的成就,還是教育貢獻等方面,以一種無聲無息的方式將她從歷史中抹去。相信這應該就是我們這一代人,之所以為什麼要演出這些作品最重要的原因了。這不僅是對這些被遺忘、被埋沒音樂家的公平致敬,也是為了在音樂領域實現更大的多樣性和包容性。我們有責任將這些音樂帶回人們的視野,讓她們的創作在今天重新綻放光彩。我們不僅在表演中傳遞著這些女性作曲家的聲音,更在強調每個人都應該被平等聆聽和珍視的重要性。我們希望這些演出能夠激勵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輕的音樂家,勇敢地展示他們的音樂詮釋與創作,繼續推動音樂界的進步和變革。


圖:旅德鋼琴家楊秉逸於衛武營表演廳演出現場 (2023/08/19)

相信即便是鼓吹兩性平權的今天,女性在當前人類社會中依然存在著許多的不平等,這些不平等不論是表現在明文的制度還是傳統的思想方面,仍是未來需要持續努力來改變的目標。鋼琴家楊秉逸在本次所挑選的這三位女性作曲家的作品,相信不僅僅是要帶給人們在音樂美感上的感受而已,更要讓大家知道這些作品的內涵,還包括了她們同時是演奏家、音樂教育家之外,還是平權運動者、人妻、以及人母這些多重身分所共同融合出的價值。

近來有人以 herstory(她的故事)來批評傳統的史學多以從男性視角書寫的歷史(history,也就是「他的故事」 his story),藉以支持以女性視角描述、強調女性地位、或是重新審視女性貢獻的歷史。本次鋼琴家楊秉逸的演奏如同是去打開這些塵封在傳統歷史堆當中的作品,當揚起的塵埃落定時,我們還能再次看清楚這些人真正的成就與貢獻嗎?期盼未來更多演奏家能一同持續來發掘被塵封女力,讓人類可以突破被禁錮的靈魂,展現出真正的新價值。

bottom of page